生活樂趣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問: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為何以最末的「智」來代表?

向下

問: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為何以最末的「智」來代表? Empty 問: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為何以最末的「智」來代表?

發表  Admin 周六 6月 13, 2015 3:49 pm

問: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為何以最末的「智」來代表?

答:「六波羅蜜」是從《本生經》來的,《首楞嚴三昧經》說「六度」,一般修菩薩道的人都修「六度」。「六波羅蜜,智慧為導」。智慧最重要!「五度為伴」,「若無智度,五度如盲」,就像是瞎子──跟著「智慧」走就對了,所以龍樹根據智慧。智慧就是「般若智」──「觀察實相的智慧」。祂起作用看實相在變化什麼…,那時你已經一直在流露般若智了。


問:經文:「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薩…究竟涅槃…三世諸佛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,既然「無得」、「無所得」,怎麼又說「得」?

答:「無所得而得」就是先空──否定「無所得」空,才「而得」,就是否定中肯定──否定出肯定。你不斷地否定,肯定就反應出來,所以「空」就是在「空」出菩提,「空」出你的自性,菩提有自性啊!不然《法華經》怎麼說「菩提」?不然,《六祖壇經》怎麼說「自性就是佛」、「自性就是真佛」?

佛經教你要超越分別,無智也無得,超越四諦「四諦空」、十二因緣、五蘊,我空、法空、一切法空,如此你就能「得」。以無所得而得,「無所得」簡單說就是「無差別」。達到無所得境界,就達到顯發菩提──無差別境界,無所得就「得」,所以「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「證菩提」出來了!


問:《心經》,《維摩詰經》也記載舍利弗回答天女:我「無所得而得」。兩者是否相同?此外我也覺得「無所得」,為什麼?

答:(1)《維摩詰經》中天女對舍利弗說:佛對增上慢的人說要離開淫怒癡,才會解脫。增上慢人認為「有證有修」,而不是增上慢的人,已經「當體即空」他不會沾染!才用「蓮花」來形容。它針對否定來表達肯定,維摩詰就是代表人物。「從煩惱中起解脫」、「從淫怒癡起解脫」,因為維摩詰已經「當體即空」了。

《心經》說「無智也無得」,證有漏智慧到般若波羅蜜多,證羅漢、證辟支佛,還要證大菩薩──有漏智再進到無漏智。如果證阿羅漢就說:『喔!我已經進入不會煩惱的智慧』、『我進入解脫了』,增上慢很高興,但是《法華經》告訴你那才三百由旬而已,後面還有兩百…,要到五百由旬、到涅槃城才進入涅槃。

從前阿羅漢還不到涅槃,天女才會問舍利弗,「舍利弗,你得阿羅漢道耶?」舍利弗就講:「我無所得而得。」他的意思是說『我不是那增上慢了!』

(2)達到「無差別」就像說天女、說偶像…「無差別」了,這樣你就得菩提。但是反過來說,我怎麼沒感覺到自己得到了?我無所得啊,而「無所得」也是得,因為你沒有經過苦修,你直接「無所得」。



摘自 ─ 本尊道





Admin
Admin

文章數 : 3550
注冊日期 : 2012-05-08

http://ccc2012.888bbs.tw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